近日,有媒体曝光广西南宁“业主刷脸卖房被骗超千万元”,业主与房屋中介韦某签订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后,中介以交易查档为由,骗取业主进行人脸识别。随后,业主房产被自动进行交易过户,或被买方抵押贷款,或直接被买房抵押给第三方,而业主从始至终未收到任何房款(据12月12日央视新闻报道)。
购物“刷脸”支付、手机“刷脸”解锁、小区“刷脸”开门……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此前还有媒体曝光了多家售楼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将看房者本人、人脸、手机号、所有来访记录进行比对,对看房者进行“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客户”的区分,从而给予不同的优惠力度,进行价格和服务歧视。以致出现为保护个人信息,戴头盔看房的视频在网络流传(据12月3日《辽沈晚报》报道)。
虽然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现象仍比较突出。面对不断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隐私是否已经在网络上“裸奔”?你还敢“刷脸”吗?
在这次“房产刷脸过户”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房产中介人员韦某是利用一款叫“邕e登”的政务App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这款App是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2018年推出的一个线上业务办理平台,这款App是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便群众办事、少跑腿的便民举措。据12月11日广西南宁相关部门在媒体通气会上的通报,“邕e登”App上推出的不动产网上自助办理模式,办理业务全流程清晰便捷、严谨合理,此案尽管涉及刷脸技术应用,但从法律角度分析属于诈骗行为,是不法分子利用了便民措施实施诈骗。
通过某些App进行刷脸认证,不仅可以查询名下房产,还可以办理房产过户。若业主对操作流程不熟,房产中介则有机会通过便捷的人脸识别验证程序进行不规范的操作。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业主损失巨大。归根结底,是骗子可怕,还是漏洞可怕?为防范此类事件发生,相关部门将于近期对网络平台进行优化,设置刷脸文字提醒、增加验证码确认等。
人脸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规定,如果售楼处未经购房人同意而采集个人面部信息行为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其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及个人信息安全权。如果未经本人同意对所收集的信息加以非法泄露或用于非法目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报道显示,从今年6月到10月,韦某用同样的手法过户了十几名业主的房产。目前警方已对韦某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这些售房者被过户的房屋已经被冻结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