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芦山,震后的废墟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造型古朴的民俗建筑,一家挨一家的农家乐,田地里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宜人的环境、络绎不绝的游客。历经震后蜕变的“新龙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地群众口口传唱的花灯戏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四川党的建设 杂志)
回顾芦山大地八年来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振兴发展之路,党的引领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组织作为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带领芦山人民走出一条振兴之路。重建之路艰难险阻,党和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展示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应声而动,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人民至上”的主基调贯穿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全方面、全过程。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自建委”为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灾后恢复搭建舞台,以民生重建为基础,推动群众积极探索住房重建,力争建成“群众满意的房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召而动,深入灾区开展“一对一、多对一”联系帮扶,成为加快推进恢复重建的最强“引擎”,目的就是为群众的灾后重建提供思路参考,引导加快推动灾区恢复,为百姓的安居梦、灾区的振兴梦护航。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危急时刻,党组织深入灾区一线,走近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了以民为本,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因地制宜,重新定位。让群众住上好房子仅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过上好日子才是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发展跑得快,定位首先不能偏。当地党委多次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单位对接论证,探索灾后的定位发展,按照镇村一体、农旅结合产业布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培育“果、畜、游”三大主导特色产业。走进龙门镇青龙场村,连片种植的猕猴桃、高标准整治的新农田、景色宜人的锦绣田园、游人穿梭过往的观光荷塘……勾勒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生动画卷。
村强民富,共促振兴。为了让群众的好日子有更多保障,“党建引领+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持续增收新模式逐渐探索成形,围绕其成立的“产业联盟党组织”,凝聚各方力量,促动民富村强。乡村的振兴发展,也让更多群众能够留在家里赚票子、陪孩子、过上好日子,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在龙门镇已成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实,其灾后振兴之路真正实践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之治”。
从满目疮痍到生机勃发,党组织引领,一条灾区重建的振兴之路徐徐开启。“红色堡垒”为灾区发展注入鲜活力量,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